政策重构与全球博弈:化工行业迎来转型突围关键期
政策重构与全球博弈:化工行业迎来转型突围关键期
2025 年三季度,中国化工行业正经历着政策引导与市场变革的双重洗礼。一面是国内 "反内卷" 政策推动行业提质增效,化工 ETF(516020)近 10 个交易日吸金超 9.8 亿元,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凸显配置价值;另一面是欧盟 REACH 法规修订生效与全球能源格局动荡带来的外部挑战,行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。
政策 "组合拳" 破除内卷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
9 月初,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《电子信息制造业 2025-2026 年稳增长行动方案》引发行业强烈反响。方案明确提出 "破除锂电池行业内卷式竞争",政策措辞从以往的 "鼓励" 转变为 "指导地方梳理产能",预示着强制性产能置换、环保能耗红线等硬约束措施即将落地。东方证券分析指出,这并非简单的 "去产能",而是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消除不公平竞争,为行业走出景气谷底指明方向。
资本市场已提前感知政策红利,化工板块近期表现强势。截至 9 月 8 日,天赐材料涨停,多氟多大涨超 8%,恩捷股份、华峰化学等跟涨超 6%,反映出市场对政策出清效果的乐观预期。从估值看,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指数市净率为 2.23 倍,位于近 10 年来 36.27% 分位点,中长期配置性价比显著。东海证券认为,供给收缩逻辑已从 "价格博弈" 升级为 "政策出清",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。
在政策引导下,行业整合步伐明显加快。万华化学、盐湖股份等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资本优势,通过产能置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,而环保不达标、技术落后的中小产能则加速退出市场,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。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仅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,更能集中资源突破高端材料领域的技术瓶颈。
全球产业链重构 中国企业加速填补国际空白
与国内政策暖风形成对比的是,欧洲化工产业正遭遇持续困境。9 月以来,国际化工巨头接连宣布战略收缩:陶氏化学以 5.4 亿美元出售基础设施合资企业部分股份,埃克森美孚拟出售英国和比利时化工厂,奥地利 OMV 集团计划全球裁员 2000 人。分析指出,美国关税壁垒与亚洲产能冲击叠加 2022 年以来的能源危机,使欧洲化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,多家企业被迫关闭工厂或退出市场。
全球供应链的动荡为中国化工企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。东海证券研报显示,中国化工产业链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和不断突破的技术实力,正迅速填补国际供应链空白。在新能源材料领域,国内企业已实现磷酸铁锂、六氟磷酸锂等关键产品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;在传统化工领域,万华化学等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,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出口份额逐年提升。
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。欧盟修订后的 REACH 法规已于近期正式生效,新规要求所有聚合物每年超过 1 吨需进行通知,强化了注册数据完整性要求,并引入欧洲审计机制加强执法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将逐步整合物品的数字产品护照(DPP),覆盖电池、玩具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,这对出口企业的合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业内人士建议,相关企业需尽快建立完善的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以应对欧盟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要求。
能源成本波动加剧 行业韧性经受考验
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剧烈波动,成为考验化工行业韧性的另一大变量。9 月以来,俄乌冲突持续发酵,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无人机袭击已扰乱其 17% 的炼油产能,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将汽油出口限制延长至 9 月 30 日。同时,欧盟对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上限从 60 美元 / 桶降至 47.6 美元 / 桶,并计划于 2026 年 1 月禁止进口俄油加工的成品油,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油品供应紧张。
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化工行业成本控制构成严峻挑战。高硫燃料油方面,9 月发电需求转弱,投料需求随汽油消费下降,但地缘冲突和制裁带来阶段性行情机会;低硫燃料油则面临高硫和清洁能源的双重替代压力,四季度基本面预期转弱。国内炼厂适应市场变化,7 月低硫燃料油产量为 101.9 万吨,1-7 月配额使用率约 55%,显示出较强的生产调节能力。
面对成本压力,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。多家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,推进生物质能、绿电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。某头部企业负责人表示,公司正投资 100 亿元建设年产 50 万吨生物基乙烯项目,预计 2027 年投产后将显著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,产品碳排放强度可降低 60% 以上。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应对能源价格波动,更是满足国内外环保要求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。
当前化工行业正处于政策引导与市场变革的关键交汇期。国内 "反内卷" 政策推动行业提质增效,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市场机遇,而能源成本波动和环保要求升级则考验着企业的适应能力。分析机构普遍认为,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和技术创新持续突破,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,引领中国化工行业从 "规模领先" 迈向 "质量引领" 的新发展阶段。
(资料取于头条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)